11月9日,以“韧性与更新:智媒时代的城市演进”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数字城市品牌杭州论坛举行。论坛由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省国际传播智能计算实验室、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主办。来自政界、学界、媒体、企业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与会。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刘超教授携团队成员应邀参加论坛并分享了生动的案例研究成果。

图1 论坛现场
开幕式上,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黄旦,浙江省社科联二级巡视员刘东为本次论坛致开幕词。黄旦教授指出,数字城市品牌前景广阔。数字时代的IP应与文化传统、市民生活与城市血脉相结合,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将理论化为实践,为企业、高校等各类社会主体的教学、科研与创作提供帮助。

图2 黄旦教授开幕致辞
在报告发布环节,浙江传媒学院校长、浙江省国际传播智能计算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主任韦路发布了《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2025)》。相较于往年,本次报告在指标体系、数据采集等方面有较大更新,系统评估了中国城市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并提出了硬核科创驱动城市传播升级、生态文明推动城市持续发展、文化产业赋能城市品牌出海、群众性赛事打造城市国际名片、全球创作者激活城市创新叙事等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图3 《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2025)》发布
在圆桌论坛环节,以“数字更新·符号韧性:绘画大系作为可沟通的城市品牌资源”为主题,浙江传媒学院校长韦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陈霖,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李承华,与光同尘杭州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陈发灵参与圆桌论坛。
图4 圆桌论坛
在案例分享活动环节,14个团队围绕数字城市品牌这一话题对入选的案例,就“媒介治理与算法城市”“风险沟通与城市韧性”“数智媒介与城市更新”“Z世代与城市文化”“文化IP与城市国际传播”等多角度进行阐述和说明。其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刘超教授及其团队成员潘梦佳、李媛分享了“数智媒介赋能城市更新:深圳东门老街空间更新实践”的案例。东门老街作为承载深圳三百余年商贸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2020年被列为商务部第二批试点步行街后,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核心模式进行街区更新改造,旨在通过数智技术重构空间价值、革新商业生态、重塑文化符号。该案例以深圳东门老街数智化更新实践为研究对象,立足空间生产理论等学术框架,探讨数智媒介在传统街区更新中的赋能逻辑与实践路径。东门老街的更新深度契合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 “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重维度,此次更新不仅是物理环境的修缮,更是以数智媒介为纽带,实现历史文脉延续与现代功能需求、商业价值提升与文化意义传承的协同,为传统街区数智化转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样本。
图5 中心团队成员潘梦佳作代表分享案例
闭幕式上,黄旦教授回顾会议期间的精彩讨论和成果,强调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合作与研究方向提出展望。黄旦教授指出,尽管本次会议已经圆满结束,但学术探索的道路永无止境。他鼓励大家将会议中的灵感和讨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继续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追求卓越,进一步推动数字城市沟通研究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