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心像·掠影—我与广州”文学与摄影作品征集活动颁奖典礼暨优秀摄影作品展览开幕式在广州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共征集到文学作品35份,摄影作品1020幅,其中11份文学作品和65份摄影作品获奖,250幅摄影作品入围此次优秀摄影作品展览。
开幕式现场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吴青松在本次活动的开幕式上致辞。“题材广泛丰富、内容积极向上、形式灵活多样”——是本次参赛作品的三个特点,也是吴青松对此给予的高度评价。他希望广大市民以此活动为契机,用眼睛发现美、用相机记录美、用文笔记载美、用作品传播美,展现改革开放后广州的蝶变和市民的幸福生活,表现老城市的新活力。
吴青松致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广州国际城市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侯迎忠代表主办方,向各位作品提交人及给予本次活动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各单位和机构表示了感谢。在感谢之余,他还特别提到,作为主办方之一、落户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外新闻学院的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在今后还将继续搭建更多更广的平台,吸引广大市民参与此类活动,以展示广州的美、传播广州的美。
侯迎忠致辞
“主人公中其实有一半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但广州给了他们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发展不仅找到了前进方向,也找到了家的感觉。”白雨晴在她的文学作品《活在广州》中把聚焦点放在小人物身上,从一座城市的不同人身上,折射出相同的主题:在广州,家和梦想可以同时拥有。
华南城市研究中心副会长蔡志华为获奖者颁奖
远离家乡武汉前来广州求学的吴昕彦也在这里找到了她的归属感,“初来广州就感受到了它对异乡人的包容,看到‘我和广州’这个主题时便生出了创作想法。”带着这样的感受,她写下了《星河里的广州》,借以抒发内心的感触。
而对于本土的“老广州”来说,广州又是另一种风情。刘泽南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广州本地人,他的《胜利的喜悦》《龙抬头》分别获得摄影作品一等奖和三等奖。人们在龙舟赛上的力量与激情被他用镜头捕光逐影地记录了下来。谈及作品背后的意义,在广州生活了几十载的刘泽南认为广州人不仅宽容、务实,身上还有着一种韧劲,“就像龙舟竞赛一般,拼搏进取,敢为天下先。”
《龙抬头》
摄影作品二等奖《烟雨广州》的作者黄锐,坦言自己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参与了此次活动。得知获奖后,他很是意外并受到鼓舞,作为大学生的他,也表示今后会再接再厉,用更好的作品展现这座城市独有的风光与情怀。
《烟雨广州》
66岁的“老广州”李穗江凭借《粤剧梨园看大戏》获得了摄影作品优秀奖。年过花甲的他仍然精神矍铄,给我们讲起西关粤剧时更是春光满面,“粤剧是广东的宝贝啊,西关梨园的粤剧这么精彩肯定要记录啊。”66年的记忆使他对广州爱得更加深沉,而摄影是他表达眷恋的最佳方式。
《粤剧梨园看大戏》
摄影展览中的作品包罗了人生百态,也吸引了众多饶有兴味的观展者。刚刚结束高考的曾同学是被影展吸引的观众之一,虽然对摄影并无过多涉猎,但她在观展后也憧憬着以后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广州人文摄影作品。
来自潮汕但长期居于广州的黄女士此次则带着幼女前来观赏学习。拍摄地标性建筑物如小蛮腰、大剧院的这类作品,是她认为最亮眼的展品。“可以让我们在一个小范围内看到更广的广州城,带来更精彩的视觉享受,是我觉得这个活动的意义所在吧。”
同是摄影爱好者的观众王伯伯也表示非常喜欢此次展览的作品,“挺热闹的,不仅吸引了好多年轻人,还有好多我这样上了年纪的人也在这里观赏”。在对展览作品从光线、角度、选材等方面进行了褒奖后,王伯伯用一句话总结了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广州在前进。”
是的,广州在前进。这不仅是个人的看法,相信更是所有生活在广州的人们的一致认同点。人们对广州城的认知在不断革新,对广州城的记忆也在不断更迭。活动组委会正是希望借此为市民创造一个参与广州人文建设的平台,引导广州市民融入到城市人文意识的重建中。在眼前快速掠过的城市影像斑驳多彩,不该转瞬即逝,而更应化作成可触摸的实物载体,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上,刻在永恒的记忆中。
本次“心像·掠影—我与广州”文学与摄影征集活动由广州市社科联指导、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广州图书馆、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市日月传播公司、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广州记忆工作室、金羊网共同协办,面向全广州市民征集作品。
今年是第一届“心像·掠影—我与广州”文学与摄影征集活动,投稿作品展现着广州城的蜕变历程,还原了市民生活的真实面貌,笔墨中流淌着对城市的热爱,镜头下定格了生活的幸福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