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学术会议>>正文

中心学术团队受邀赴上海参加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4

文字: 图片: 编辑:潘敏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2日

10月18-20日,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数字城市沟通:媒介学的视角——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4)”在上海隆重举行。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刘超教授受邀主持“城市更新下的交往、认同与形象”分论坛,同时携团队在分论坛中分享了入选论文。

68D43

   中心学术团队会场合影


10月19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迎来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作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共建合作伙伴,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作开幕式发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单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媒体与传播学教授斯科特·麦夸尔,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陈颂清,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罗长远,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陆柳等在开幕式上致辞。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孙玮作《立足前沿,引领学科,创新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研究——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四十年》专题报告。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随后,中心团队一行不仅见证了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其学术合作伙伴签约仪式,还聆听了“数字城市沟通:媒介学的视角——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4)”三场主题演讲。

在20日的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围绕分论坛主题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在“城市更新下的交往、认同与形象”分论坛上,中心主任刘超教授担任主持工作,4名研究人员围绕主题进行论文演讲报告。

187143

刘超教授主持分论坛


何国平教授围绕《走向场景型交往共同体:城市更新中回迁居民的沟通互动与场所认同》作成果报告,他以广州城市更新运动中的M村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探究了回迁地区居民的场所认同,以及新型邻里关系的构建过程,发现交往互动贯穿城市更新的整个过程并对地方认同有着深刻影响。他指出城市更新中地方认同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过程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交往分化邻里认同,社会关系网络再结构化;二是在社区公共事务场域化互动中,公共交往更新公共服务认同;三是在触发恋地情结激发中,实现重建与生活之所的连接。此三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而是在城市更新不同阶段、交往互动的不同场景和居民对待不同活动时差异化的内在需求之下表现出来,共同作用于居民地方认同。

163F2F

何国平教授发言 


曹钺博士以《随境游戏: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数字新交往》为主题,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数字交往悖论问题,引入“可玩城市”的规划理念,并基于三项经验实例——布里斯托的可玩交互设施、Pokémon GO虚拟现实游戏、Citywalk城市活动,探究了打破“现实-虚拟”界限的随境游戏对于创新城市交往的具体影响。这三个实例彰显了城市更新中随境游戏正在不断优化规则、反馈机制,扩增用户规模和社会影响力,不断生成城市空间中数字交往的新场景,为城市更新背景下普罗大众编织美好生活的意义提供启发。

135334

曹钺博士发言 


尹子伊博士带来《文化间性视角下来华游客文旅体验中的传播实践与城市形象建构研究》的成果分享,她基于文化间性的理论视角和内容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来华游客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叙事实践,旨在更好地洞察国际受众的需求和偏好。该研究为中国城市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如何有效地塑造和传播积极形象提供了实证基础,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11CEB8

尹子伊博士发言


崔钰婷博士分享了《集群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共情叙事策略研究》,她指出在数字城市背景下,产业集群“出海”已成为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该论文基于品牌杠杆理论和共情传播理论,探讨集群品牌如何通过共情叙事体系提升其国际化传播效果,促进品牌价值及其参与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出共情共创模型的实践模型,强调品牌价值提升的四个层次:文化理解、印象记忆、镜像反思以及身份嵌入。

崔钰婷博士发言 

 

在城镇化进程的后半段,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策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混合现实等一众新技术也在积极融入当代城市更新的议程,不仅重构着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边界,也在不断创造异质性行动者之间交往的场景,进而改变人、物与地方之间意义联结的方式,以及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的身份认同。在此基础上,数字技术也将大大小小的城市转化为全球网络流通的节点,城市品牌形象的对外传播与国际传播成为新的趋势。本次分论坛分享的研究成果紧密围绕会议主题,对数字城市沟通与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初审(校):潘 敏

复审(校):刘 超

终审(校):侯迎忠

 

 

 

 

 

下一条:“粤港澳大湾区与人文广州”圆桌会议暨第二届国际城市创新传播高峰论坛在广外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