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学术动态>>正文

精彩回顾(分论坛四)丨“气候传播、健康传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字:黄婷燕 黄芯蕊 图片: 编辑:李莹丹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4日

分论坛四:气候变化与城市治理


分论坛四的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城市治理”,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淑芳教授主持。

参会人员合照


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虹翔围绕《上海城市河流廊道的冷岛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展开汇报。王虹翔同学以上海市三条宽度不同的河流廊道及其周围地物环境为研究对象,从地表温度反演及分析、用地属性地表温度分析、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率的相关性分析、三条河流的冷岛效应对比分析等方面展开分析,探究地表温度和其他影响因子的关系。王虹翔同学分析并谈到,城市河流廊道具有明显的冷岛效应,但其发挥受到城市下垫面、建筑强度、绿地率、河流自身宽度和水绿复合空间的影响。其中,河流廊道的降温效果与其宽度成正比;河流廊道周围地物的地表温度与用地植被覆盖情况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水绿复合空间具有更好的降温效果,且其降温强度受河流宽度和植被覆盖率的影响。王虹翔同学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加强滨水开敞空间的景观建设,控制人工不透水面的覆盖,根据城市规模和城市热岛空间分布格局来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等建议。

四川外国语大学王虹翔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研究生区晋玮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展开汇报。区晋玮同学从粤港澳大湾区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与建议这两大部分进行分享。区晋玮同学指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碳标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个体碳排问题需多方协调解决、碳交易市场未成熟、政策协同工作有待改进等问题。据此,区同学指出湾区应当从自身战略优势出发,加强构建碳标签体系、碳账户体系,持续完善碳金融交易领域,加强地域政策协同,以加快推进湾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晋玮发言


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吴雁灵围绕《城市治理场域下气候报道的话语分析》展开汇报。吴雁灵同学从相关报道的话语分析、结论分析、建设性意见这三个方面进行分享,从新闻来源、报道体裁、报道主体、报道内容、报道态度和城市对比等几个方面对2011年-2021年各城市的107篇报纸新闻进行分析。吴同学总结出当前城市在气候传播过程存在着主体过于单一,单向输出信息,缺乏全球化视野等问题。她指出,一方面需发挥政府、媒体、NGO、企业、公众和智库这六大气候传播行为主体的合力作用;另一方面,媒体应丰富报道主体,以人为主体,关注公众诉求,同时紧跟全球时事热点,提升公众对气候问题的整体了解。

宁波大学吴雁灵发言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刘晓程和广州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团队编审、广州城市学研究会副会长陈彦旸分别对上半场三位嘉宾的发言进行点评,并给出相应意见建议。刘晓程院长认为三位嘉宾的研究都十分前沿,同时,他提出,吴雁灵同学的研究方法规范和研究表达还可以进一步斟酌,并且在研究时考虑媒体的特殊性质、制度以及其所承担的气候传播功能对报道表现形式的影响,可以使对策表达更加自洽。针对区晋玮同学的发言,刘晓程院长肯定了其汇报思路的清晰,并从“生态账本”的概念切入,提出可以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交流,探究“碳账本”的可能性,同时可以考虑如何去解决碳账本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社会文化差异等不兼容的问题。刘院长指出王虹翔同学的研究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探讨十分细致全面,但更多是一个定向的、平面的研究,其影响因素是一种关系上的讨论,可以再具体深入探究影响因素的强弱程度、以及人口流动因素、复杂地貌、历史时间跨度等问题,让对策更加科学。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刘晓程点评


陈彦旸会长从自身从事智库调研的业界经验出发,对三位嘉宾的汇报做出点评,并给予一定的参考意见。他指出,吴雁灵同学的研究还有三点可以斟酌,第一是从业界角度来说,相关城市气候报道的关注度还是较高的,而报纸版面的削减可能会影响气候报道文章整体的占比,因此研究结论可能只能反映出传统媒体的视角;第二是可以缩小调研的范围,例如只集中研究某个城市或区域;第三是公众参与度的问题,可以多留意一些自媒体的气候报道。同时,陈会长指出区晋玮同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和指导意义,可以在未来的研究中尝试和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等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对接,发挥广州发展的契机。针对王虹翔同学的发言,陈彦旸会长作出肯定,并提出证明具有常识性的结论是较难的,期待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更多的突破。

广州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团队编审、广州城市学研究会副会长陈彦旸点评


东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朱思洁同学围绕论文《低能耗为导向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形态规划设计指南——以湿热气候区为例》进行了汇报。演讲以全球变暖、能源危机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建设的重要意义为背景,提出了两个主要研究目标,一是建立以低城市能耗为导向的UGI形态设计,二是总结以低城市能耗为导向的UGI形态设计原则。朱思洁的研究思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解决设计框架问题、对文献中UGI的大小、形状和空间模式等证据等级进行评估、制定出绿地设计原则、和展现出主要设计应用。她通过提出UGI设计框架下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以建立文献证据等级评价准则的方式来进行评估,建立了UGI网络设计、社区公园设计、UGI与建筑关系设计和地块街区内部UGI设计原则。最后,朱思洁以南京紫东核心区城市设计为具体案例应用来具体分析以低能耗为导向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设计的实践指南。

东南大学朱思洁发言


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讲师、学校发展规划处改革发展科副科长刘文琦围绕《数字化时代城市书房发展研究》进行了汇报。讲演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概括总结,刘文琦讲师通过厘清城市书房的发展由来,概括出主要学术观点,为数字化手段打造城市书房提供方向。在第二部分刘文琦讲师以温州市和河南省城市书房建设为主要研究背景,并通过指出城市图书空间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数字化建设书房的必要性,提出了塑造文化新地标、打造文化符号和形成阅读矩阵三个层面的建议。第三部分讲解了基于数字技术对城市书房的应用构成,提出打通新媒体平台 、融入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创作数字多媒体产品来构成IP文化版图。第四部分以国际化视角出发,总结展望提出数字化时代未来实践路径,一是打造城市特色,塑造新地标,二是赋予深厚底蕴打造符号化建设,三是线上线下进行联动。最后,她从场景建设与空间建设的共通性、需求满足和经营运营模式方面提出了一些问题,总结了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性思考。

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讲师、学校发展规划处改革发展科副科长刘文琦发言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刘晓程和广州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团队编审、广州城市学研究会副会长陈彦旸同样对下半场的两位嘉宾发表了点评。两位专家围绕着嘉宾研究中涉及的理论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实践应用进行交流。刘晓程院长针对刘文琦讲师不同城市的数字化书房建设需求提出了自身的看法,他指出在城市公共传播的整体样态中结合数字化发展战略是必然的,而当前在地方数字化图书空间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城市书房数字化建设的共性和地方化的个性相结合。刘院长指出当前如何将空间建设与城市特色、新媒体发展结合起来是未来更需要考虑的研究方向。他还针对朱思洁同学研究中的为解决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提供了具体评估准则以及具体规划设计措施进行了点评,他认为这一研究将为解决复杂地形城市的城市规划,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实提供指导,其中建立起来的评估指标和准则也十分具有建设性意义。同时,他也针对论文中基于文献既有指标评估结论如何证实这一问题对朱思洁同学进行了追问。

陈彦旸会长对两位嘉宾的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进行了高度评价,他指出两位学者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角度深入探讨了城市建设与传播中具体建设规划,对于多个学科来说都具有极强的建设性意义。陈会长指出这次研讨可以搭建起多个学科领域的桥梁,能够通过交流实践,为气候报道和城市建设与传播体系的构建提供极具意义的指导。

研讨会最后,李淑芳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和答谢。她指出,此次研讨会中五位嘉宾与两位专家的跨学科交流和研讨,使学界和业界的权威性观点高度结合,给我们带来了业界的多重视角,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多学科、多领域应用的思想碰撞。李淑芳教授也对与会嘉宾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希望之后能有更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流机会。





上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粤港澳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讨会成功举办 下一条:精彩回顾(分论坛三)丨“气候传播、健康传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