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学术动态>>正文

精彩回顾(分论坛一)丨“气候传播、健康传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字:李安琪 黎慧萍 图片: 编辑:李莹丹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1日

分论坛一:气候变化与社会行动


会议伊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何国平教授作为主持人进行致辞,对专家学者的不辞辛劳、积极与会表示欢迎和感谢,真诚希望本次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学者能在热烈的对话和交流中享受学术的魅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参与人员合影


首先发表主旨演讲的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讲师阿希塔。阿希塔老师主要论述了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气候格局中越来越重要的主体,通过对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沙产业大赛的田野考察发现,已纳入国赛序列的沙产业大赛得到了大量政策扶持,而围绕产业治沙的话语竞争,实则是这场大赛的本质。

复旦大学阿希塔发言


第二位演讲者是来自广西大学的杨龙同学,发表《中国大学生气候认知与低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主旨演讲,依据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与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国大学生气候变化与低碳认知调查2021的数据,以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低碳态度、低碳行动和参与气候治理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研究发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低碳认知影响较大,亲朋好友对大学生的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而学校、街道、社区等组织宣传动员存在“自说自话”的现象。

广西大学杨龙发言


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孙君发表《产业结构与基于创新投入调节的区域碳排放》的主旨演讲,将创新投入作为调节变量,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碳排放的作用效果,提出我国碳排放存在强烈的空间依赖性。全国层面上,产业结构高级化显著抑制了区域碳排放,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碳减排效应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地区层面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差异,东西部抑制碳排放,中部显著促进碳排放,但引入创新投入进行调节后,均对碳减排起到积极作用。

山东师范大学孙君发言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兢对前两名演讲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析,刘兢教授首先肯定了阿希塔老师在环境传播框架之下对沙产业大赛做的民族志研究的的意义,赞赏其在民族志研究中做的大量工作,收获了非常有价值的经验性材料。但是目前来说还停留在环境传播的话语层面的探讨,建议可以与中国环保议题相关的研究进行更好的勾连,使得实践意义更加突出。针对杨龙同学的主旨演讲,刘兢教授认为运用随机森林模型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且1538份的有效样本数据也较为可观。出于综述不太完善的原因,使得论文结论没有与前人文献进行勾连,导致了结论的常识化,因此还有提高的空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杨晓燕教授与上半场的三位演讲者进行了学术上的交流,经济的发展让人们忘记了治沙现场的当地人,而阿希塔老师从当地居住的百姓的角度看问题,从社会权利结构这个角度切入令人眼前一亮,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有现实关怀,而且研究方法的运用层面也显得很扎实,通过多个角色参与其中进行调查,是一篇较为成熟的论文。但是对于词语的界定还需要明确,如“漂绿行为”和“绿色营销”二者的内涵是非常不一样的。针对杨龙同学的演讲,杨教授也肯定了其研究方法和数据样本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并且针对结论常识化这一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如去深入挖掘低碳行为宣传动员“自说自话”现象的本质,使得研究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还提出要有质疑性精神,去反思到底什么是低碳行为?不要一味的去追寻已有文献资料或国家文件的定义。第三位演讲者的研究方法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是其研究结论非常的有意思,杨教授认为针对研究结论可以深入的再研究,突破现有的一些研究结论进行升华,例如,针对中部地区碳排放量较强这一问题,如何引入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创新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杨晓燕教授点评


会议下半场由来自中南民族大学的四位同学带来了同样精彩的学术汇报。

2021年11月11日,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提高再生能源占比成为全球共识。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建设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在政策推动下,一些企业对经济利益的灵敏嗅觉使其开始用“环保”“绿色”包装自身和产品形象,这也使得大量“漂绿广告”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曹流对生态建设语境下企业漂绿行为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漂绿行为做了更进一步的总结。

中南民族大学曹流发言


张萌选取了关于公众低碳行为的3056篇文献为样本,利用CiteSpace的可视化功能对样本信息进行分析,绘制了作者共现图谱、机构共现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突现图谱等,对公众低碳行为研究的热点、主题和研究历程进行了梳理。

中南民族大学张萌发言


徐枢延通过梳理国内气候变化风险认知相关研究,归纳公众在气候变化风险认知中的规律与共性,进而总结出有助于公众正确认知气候变化风险,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积极性的气候传播策略。他认为气候变化事关全体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除了需要政府、企业发扬带头作用之外,还需要全社会公众的共同践行。因此,提升公众的气候变化风险认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是气候传播必要的工作之一。

中南民族大学徐枢延发言


郑永齐着眼于人类当下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现阶段,全球变暖正在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地区,全球各个城市正面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低碳发展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基于气候变化,浅析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他希望能够唤起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并为发展低碳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中南民族大学郑永齐发言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杨晓燕教授同样针对下半场的四位同学的报告发表了点评。刘兢老师指出,尽管在写作深度和行文逻辑上稍有欠缺,但在资料收集与总结归纳上依旧具有可圈可点之处,在论文撰写规范上刘兢老师也给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鼓励大家多读英文文献和大牛文章,参照他们的思路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

杨晓燕老师对中南民族大学学术成果发表的百花齐放深表赞叹,她表示能有这么多同学同时拿出好几篇文章来进行交流,从学校层面来上来讲非常赞赏。杨老师提到,从论文的撰写、成稿,到不断的修改,直至最终发表需要走过相当长的一段路程。在论文修改上,杨老师结合自身经验为同学们倾囊相授,如:曹流同学需要查找更多的文献对“漂绿广告”的概念进行界定,告知读者划分为漂绿广告的标准,在研究对象上可以选择例如央视这样较具代表性的媒体;杨老师也鼓励徐枢延尝试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深入农村,贴近中国本土文化,让研究不再局限于 “空中楼阁”,反而更加“接地气”。对文献的批判能力和不断深入的观察能力正是同学们当下迫切需要提升的。

研讨会最后,何国平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和答谢。他指出,各位研究生可以把会议上老师们的反馈带回去,和导师、合作者进行更进一步地探讨,不断完善论文质量,各位同学也可以借助此次分享机会,互相学习,彼此砥砺思想,共同进步。






上一条:精彩回顾(分论坛二)丨“气候传播、健康传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气候传播、健康传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关闭